日本の

 
苏丹艾哈卖德(兰色)清真寺 --Sultan Ahmet Camii
 
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建于西元1609-1617年之间,前后历時七年半。这座清真寺是由苏丹艾哈买德一世命令当時大建筑师塞德卡夫(Sedefkar Mehmet Ağa)设计建造,苏丹艾哈买德一世是奥斯曼帝国第14任君王,登基時年零14岁,他在19岁時下令建造这座伟大的清真寺。出自对这項工程的重视,苏丹曾经亲自付出劳力、参与建築。苏丹艾哈买德一世統治这个橫跨三洲的大帝国至14年,过世時不到28岁。
 
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是塞德卡夫继承他的老師--奥斯曼建筑大师錫南(Koca Mimar Sinan)的精美建筑方式所建,塞德卡夫曾经追随錫南長达21年,錫南过世后,塞德卡夫成為奥斯曼帝国皇家首席建築師,在当上首席建筑師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修复天房(在古兰经中被称为”真主的房子”),並在天房之上安裝黃金水槽。
 
库里耶(苏丹艾哈买德综合体) --Külliye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与建清真寺時,他們並不会把它仅仅限制作為一个礼拜的場所,而是让它具有例如「库里耶」(Külliye,学院)”以及(Camii,清真寺)多功能的综合建筑物。
 
因此,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也包含了医院、「麦德瑞寺」(Madrasah,学校)、「以馬勒」(Imaret,间式厨房)、小学、「巴扎」(Bazaar,商店)、还有专为皇室成員而盖的陵墓;裡面还特別保留了一间給天文学家的工作室,专門用來計算穆斯林礼拜的時間与节日,称为「穆瓦其哈內」
 
Muvakkithane,時间屋)。
現在这些建筑物多半已被用于新的用途或者改為青少年學学习所(Sıbyan Mektebi),清真寺內部的中央则设至咨询中心。
   
清真寺的名称
即使苏丹艾哈买德这一个名称被西方人們广泛使用,但它在历史上从來沒有被土耳其人称作为「兰色清真寺」。「兰色清真寺」这个名称的由來,是因为清真寺的墙壁使用知名的Iznik(以茲尼克)兰色磁砖,西方游客被这兰色磁砖吸引,故而名之为「兰色清真寺」。这些磁砖总数超过兩万片。事实上,在这些手工磁砖中,也包括兰、白、禄、及其它不同的颜色。然而,在进入寺內時整个內部的顏色很明显地呈现兰色。寺里的花院图案代表了春天時的大地以及天堂中的花院。礼拜寺里面优美的装饰由窗戶外射进充足的光线给予人们一种宁静的情感,非常吸引礼拜或参观的人,这种建筑设计与其他帝国大型建筑常有的阴沉环境完全不同。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所在区域曾经是東罗馬帝国的赛马場,奥斯曼時期被称为赛马场,如今则被称為苏丹艾哈买德广场。
由于在伊斯兰的礼拜仪式中包含了叩头(Sajdah)的动作,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內的地板铺滿厚厚的地毯。穆斯林進入礼拜殿前必须脫掉鞋子,以保持礼拜寺的清洁,宗教也規定穆斯林必須以干淨的狀态进入寺內,如在礼拜之前必須淨身,穿著也要整洁。
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墙上还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装饰,就是当代知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卡希姆‧古巴里(Qasim Ghubari)的创作,素材取自古兰经中的经文,另外也有真主安拉的尊名。
 
“真主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像一座燈台,那座燈台上有一盞明燈,那盞明燈在一个玻璃罩裡,那个玻璃罩彷彿一颗灿烂的明星,用吉祥的橄榄油燃著那盏明燈;它不是東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它的油,即使沒有點火也几乎发光——光上加光——真主引导他所意欲者走向他的光明。真主为众人设了许多比喻,真主是全知万能的。”(古兰經24章35节)
 
在清真寺里內部有四根直经五公尺的巨大支柱,由与跟巨象粗壯的四双腳很相似,因此这四根支柱在土耳其文中也被称作“fil paye”,就是“大象腳”的意思。在每一根支柱的顶部都有一句金色古兰经文,这些都代表了伊斯兰信仰里的精神支柱。其中的兩句的译文如下:
 
“如果我的佣人讯问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們:我确是零近的,确是答应祈求者的祈祷的。当他祈祷我的時候,我就回应他。让他們也(虔诚地)我的召唤,並且信賴我,以便他們能被道入正道 。”(古兰經2章186节)
 
“信道而且行善,并且守拜功,完納天课的人,將在他們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將來沒有恐慌,也不会犹愁。”(古兰经2章277节)
 
清真寺中的主要特点
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內部不仅給人們一种象广大宮殿裡面的感覺,同時也帶有庄严肃穆的氣氛。华美的手工地毯、各种样式的吊灯与灯具、书桌与古兰经手稿营造了这一片既充滿宗教气氛、又具有雄伟宮殿的特色。即使現在很多物品已不在它原來的位子上,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並沒有因此失去魅力。这座建築物呈現了从建筑学到石工、从瓷砖到手工作品、从书法到木材雕刻与石材艺術和瓷砖贴墙等不同的奥斯曼近经典艺術精花。
 
Mihrab(讲坛): 表面看起來就像是在大理石墙里的空穴,它的构造是为了能夠让伊瑪目(阿訇,或者教长)的声音能夠传至后排礼拜的人。讲坛所面对的方向就是麦加天房,也就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時面对的方向。在讲坛的上方有兩节与讲坛有关的古兰经文。
 
上面的经文:“宰凱里雅每次进內殿去看她,都发現她面前有食物”(古兰经3章37节)
 
下面的节文:“正当宰凱里雅站在內殿中祈祷的時候,天使对他說:「真主以雅哈雅向你报喜」”(古兰经3章39节)
 
Minber(讲坛):看起來像是很普通的一座楼梯,然而它是用來在礼拜時伊瑪目发表演讲的高台,也就是每个星期五、开宰节与宰牲节时伊瑪目演讲的讲台。任何处于健康状态的男人都应该参加這三个礼拜,女人责有自由选择參加或不參加的权力。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大殿可以容纳一万人礼拜。伊瑪目在讲坛上面演讲時礼拜者能夠轻易地看見及听見伊瑪目。讲坛是由大理石製成,而上面也有精美的石头雕刻。
 
Kursi(高椅):主要用來給演讲的宗教学者使用,通常在寺里有大量人群出席礼拜時才会用到,椅子的裝饰则是使用了珍珠母覆盖住。
 
Muezzin Mahfili(宣礼员专用平台):传统上宣礼員会到清真寺的高塔上呼喚礼拜,結束喚拜之候,宣礼員便会走進礼拜殿裡专属的平台上,高声引导礼拜者礼拜仪式。这个高起的专用平台使得宣礼員能夠容易地看到伊瑪目的动作,礼拜者也可以清楚的听到宣礼員的声音。在礼拜仪式結束候,宣礼員便朗誦某些特定的赞主詞,而教徒們便重复朗誦這些赞主詞33次。这个过程被称为'tasbeeh',在土耳其文化中人們通常会使用念珠來計数。
 
Hunkar Mahfili(皇家小屋):
“真主的確命令你們把一切受信托的事物交給感受的人,真主又命令你們替众人判決的時候要秉公判決。真主用來勸戒你們的事物真优美!真主确是全聪的,確是全明的。”(古兰經4章58节)
在历史上有几位穆斯林領袖在礼拜的过程中被暗殺。因此,為了安全措施,皇家小屋被規定设置在一个独立的入口。苏丹与大臣们便能夠在無恐懼的狀态之下安心与教徒们同時做礼拜。
 
园屋顶:在土耳其与伊斯兰建筑学里,园屋頂通常被认为是天堂的一种像征。它的半球狀、丰富的兰色色彩凸献了設计的宏伟。
园屋頂正中央的石头被为'kilit taşı',字面意仪就是“鎖石”。这是一顆被細心雕刻和擺放、能夠靠它自己的大小与重量而推开任何小石头到側面去的巨大石头(以某种方式把它们固定並鎖住)。中央的石头上也有一节耐人寻味的古兰经节文:
 “真主的確維持天地,以免毀滅;如果天地要毀滅,則除真主外,任何人不能維持它 。他確是至容的,確是至赦的。”(古兰经35章41节)
 
苏丹艾哈买德的外部空間
在清真寺外面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尖塔,它們同時也是伊斯坦布耳天際線的一大标記。在尖塔里头有連接到陽台的階梯。原先是由16人站在不同方向的尖塔上同時呼唤'adhan'(唤拜词),而現今由于科技上的近步,只需由一人负责当時由多人负责呼喚的宣礼。唤拜词的原文为阿拉伯文,而下面为其中文翻译:
真主至大。(重复4次)
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重复2次)
我作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重复2次)
快來礼拜呀。(重复2次)
快來成功呀。(重复2次)
真主至大。(重复2次)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清晨的礼拜則有額外的一句唤拜詞,意思為'礼拜胜过睡眠',提醒人們在这个時间醒來敬拜真主具有重大意义。
 
清洗設施
這些設施在建築物的每一边都有,伊斯兰要求穆斯林的身体必須一直保持纯洁清洁状态,特別是在礼拜之前。因此,穆斯林会根具教法清洗常用的身体部位,清洗前后竅,清洗双手、到手肘前的兩只手臂、臉部与腳部。头发则需要用湿手擦一下即可。這些动作也能夠予防如從腳发出令人不舒服的气味而帶入礼拜殿里的不清洁气味。
 
清真寺的大門
清真寺的大門是对着有方尖碑的賽馬場的方向。当你靠近大門時,你將會看到兩則以阿拉伯文书写的佈告。位於上面的佈告被称为'Shahada'(作证詞),而其內容的中文翻译为: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就在拱門的位置上方的第二個佈告則是一节摘取自古兰经的经文,这同時也詮釋了这座建築物的宗旨。中文的翻译为:
“拜功对於信士,確是定時的意务。”(古兰經4章103节)
 
与苏丹艾哈买德清真寺有关的数字
‧总共有六座尖塔,其中的四座含有三座73公尺大的陽台,而另外兩座尖塔則含有兩座60公尺高的阳台。
‧礼拜殿的总面积为53.50公尺 x 49.47公尺 (2646平方公尺)
‧內庭院有約30个位於26个独立尖塔上的园屋頂。
‧园屋頂的高度大约43公尺,直经为23.5公尺
‧主要礼拜殿一次最多能夠容纳一万名礼拜者
‧有260扇窗戶
 
翻译:駐安卡拉臺北經濟文化代表團